一、乙瑛碑介绍
1、《乙瑛碑》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2、《乙瑛碑》,是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作品。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3、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二、乙瑛碑拓本谁编辑的好
1、乙瑛碑是中国传统的碑刻文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存。关于乙瑛碑拓本的编辑,有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进行过各自的版本和编辑。
2、其中,明代的杨熙文被认为是乙瑛碑早期拓本的编辑者之一。杨熙文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碑学家,他在《书谱》一书中收录了乙瑛碑的拓本。
3、此外,清代的熊召章也是乙瑛碑的重要拓本编辑者之一。熊召章是中国古代碑学史和书法史的重要学者,他在《碑录》和《石刻拓辑》等著作中,收录了多种乙瑛碑的拓本。
4、近代的陈晨、夏征农等学者也对乙瑛碑进行了精细的拓本编辑和研究。
5、因此,乙瑛碑的拓本编辑者较多,每位编辑者都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风格,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哪位编辑者的拓本编辑得好,需要根据个人的审美和学术角度来判断。
三、乙瑛碑讲的是什么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
四、乙瑛碑摘要
1、《《乙瑛碑》是刊刻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百石卒史碑”“孔龢碑”“孔和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2、书法上,其书体方整,结构严谨,笔势刚健,书法雄劲,字取横势,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笔画呈弯弧,波尾大挑,折角圆和,波势蕴柔,中敛旁肆,潇洒飞逸,气韵盎然,被近人推为东汉绮丽书派的代表,是汉隶成熟的标志碑之一。
五、乙瑛碑是四大汉碑吗
《乙瑛碑》为方首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无额,碑文18行,每行40字,记录了鲁相乙瑛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一人来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属于纪事性的祠庙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碑”。
书法上,其书体方整,结构严谨,笔势刚健,书法雄劲,字取横势,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笔画呈弯弧,波尾大挑,折角圆和,波势蕴柔,中敛旁肆,潇洒飞逸,气韵盎然,被近人推为东汉绮丽书派的代表,是汉隶成熟的标志碑之一。
六、隶书乙瑛原碑一个字多大
中国字有九万多个,其形成按照象形,会意,指事等方法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国字也在变化,篆书以后出现了隶书,乙瑛碑就是一个隶书碑帖,其字体大小应该是三到五厘米之间。乙瑛碑是学习隶书的极佳范本,其风格厚重不乏灵动,适合学习和临习。
七、乙瑛碑粗的还是细的
《乙瑛碑》是刊刻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百石卒史碑”“孔龢碑”“孔和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乙瑛碑》为方首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无额,碑文18行,每行40字,记录了鲁相乙瑛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一人来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属于纪事性的祠庙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碑”。
书法上,其书体方整,结构严谨,笔势刚健,书法雄劲,字取横势,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笔画呈弯弧,波尾大挑,折角圆和,波势蕴柔,中敛旁肆,潇洒飞逸,气韵盎然,被近人推为东汉绮丽书派的代表,是汉隶成熟的标志碑之一。
《乙瑛碑》的用笔方圆兼备,点画严谨,轻重变化,长短参差,波笔弯弧大挑,用墨有润燥,行笔流畅生动。有淹留迟涩,用力屈曲,或疾徐顿挫,一波三折。
《乙瑛碑》的结体,寓风流于严谨之中,具有“冠裳佩玉”的韵致和俊逸潇洒的意趣。避免了追求“宗庙之美”所可能带来的板滞,肃穆而有清新活泼的气息。
如“奉”字和“奏”字的字头宽大,字底窄小,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不失重心;两个“府”字,趣味不同,各有变化,一个竖撇低垂,笔画相连,形态紧凑,一个竖撇高抬,形断意连,松而不散;
“须”字的左偏旁位置甚高,因右偏旁波画宽展,两点撑开,形成了稳重的主体,所以高低错落而不失平衡;
“试”字和“乾”字的左偏旁写得特别大却无喧宾夺主之感,夸张的形态和独特的结构极富个性色彩;“司”字的横折弯钩,或伸展形成端庄紧凑的三面包围,或收缩构成倚侧开放的两面包围;“少”字似人斜卧,展示出倚侧舒展之美;“叠”字笔画层叠,形态高耸,势如山岳;“穷”字的竖、撤下伸,两“口”上抬;
“成”字扁压而右戈逸出。这些字或是一脚着地展现出“金鸡独立”的动态美,或是扩大笔画间偏旁间的反差,呈现出新颖独特的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