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瑛碑结字特点
《乙瑛碑》的运笔结体及结字特点:
1、它的运笔,起笔处与其他汉隶一样,待势而发,痛快沉着,斩钉截铁,体现出劲道的一面;中间运笔迟涩,但骨感十足;收笔处燕尾作尖挑,显得俏皮活跃,又不失稳重。
2、字以横势为主,笔势坚韧挺拔,起伏转折,没有一笔率意而为,其法度严谨。整篇从头到尾,规矩方寸不乱,可以想像当时书刻者是何等地庄重、严谨、一丝不苟的样子,它结体方整,四平八稳,严谨中又呈现出跌宕顿挫的变化,汉人贤良方正之风仪仿佛就在呈现在你眼前。
3、笔法含蓄典雅,风韵跌宕生姿,超凡俊逸,它笔画规矩有序而极有法度,具有一种庄严肃穆的威仪之美。
4、它的章法整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横看成行,纵看成列,鸿篇巨制,蔚为大观。老成持重之气迎面而来,它是典型的汉代官用字体。
二、乙瑛碑笔法口诀
1、《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
2、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三、礼器碑乙瑛碑的区别
1、礼器碑笔法:瘦硬韧劲著称。明显有简牍帛书以及铭文等遗风,清人评价此碑为汉隶第一。该碑笔法上的丰富多变、笔势的自然天成以及结体的充满活力,是所有汉隶无法企及的。
2、节奏变化多。点画的提按、虚实、粗细、轻重、疏密以及呼应、避让等变化丰富,是其他汉碑所不及。
3、汉隶笔法纯正。不但笔法细腻圆熟,也是汉隶中笔法最完备最为经典之作,不仅一些汉隶受其影响,而且远开晋唐笔法。
4、粗圆而遒劲。是为标准八分的隶书笔法,比起史晨碑的方整平正之笔法,她又多了几分俏丽;比起她的老子礼器碑的笔法,她又少了峻利。
5、舒展而俊逸。她不像礼器碑的气满势足,更像一老者,恬淡自然中尽显风度翩翩,点画笔法极其舒坦而富有韵致。
6、汉隶笔法正宗。有人说,乙瑛碑是最适合初学的隶书,非常有道理。其点画笔笔是标准隶法,最宜初学。
四、乙瑛碑特点
1、是韵律优美,字体优雅,篆文书法规范。
2、乙瑛碑是中国古代碑刻之一,刻于唐朝,全文分为九篇,文字由王之涣撰写,书法家张旭书写。
3、乙瑛碑的特点之一是韵律优美,整篇碑文章句连贯,意境深远,读来顿有诗意;其次,字体优雅,楷书笔画秀丽,特别是张旭书法中的草书部分更加独特;最后,篆文书法规范,整个碑文的篆书部分都符合古代篆刻的规范,既有立体感又有韵律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杰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