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公子写乙瑛碑隶书的技巧
1、这是篆书隶书书写的基本法则,其主要原因就是篆隶书法的用笔要求所决定的。《乙瑛碑》作为汉代隶书书法的代表作品,也是离不开这个法则的。
2、入锋书写,就是要求在行笔时把笔锋裹起来,进而在行笔时使得笔画达到中锋要求,笔笔入锋又使点画才能有浑厚感。但是,《乙瑛碑》有些笔画是方圆结合,书写时要注意笔法的转换问题。
二、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哪个适合初练
《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曹全碑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三、乙瑛碑集字名言警句
1、乙瑛碑集是明代赵澄的集字成文,其中包含了他的许多精彩言论,如“志不分金石,致君不负过客”的“致君”、“学问须查仙马,文章泛读圣贤”的“学问”、“面对资历之境,以谦让之心自居”的“谦让”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字名言警句。
2、乙瑛碑集不仅是明代文化瑰宝,也是古代汉字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四、礼器碑和乙瑛碑哪个水平高
1、《礼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代的代表作之一,此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人们将它的用笔比作古代的宝剑干将莫邪,锋利无比,收笔处多见方折,捺画粗壮。碑中几乎每一字都有一笔很夸张重按的笔画,古人俗称为“波磔”。
2、《礼器碑》书法结体端庄凝炼,秀丽典雅。
3、由于《礼器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历来受到书家重视,被奉为隶书极则。
4、《乙瑛碑》是汉隶名碑中最能称为汉隶标准本的作品,历来书家们都把它作为汉隶规范书法的代表。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法度严谨,笔意分明,用笔宛转、方圆兼备,骨肉停匀,结体俏丽,远开唐隶法脉,惟文雅之气非唐隶所能及。
5、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典雅之美。相比《礼器碑》的精劲,《乙瑛碑》多了些沉厚,清人方朔说它有“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隶之最可师者”体现出此碑飘逸秀美而不失端庄的特点。
6、《乙瑛碑》的笔画比《礼器碑》的笔画要粗一些,有人建议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乙瑛碑》在汉碑中属平正规范一路。
五、乙瑛碑和曹全碑哪个更容易
二件作品都是都是汉隶代表作品,想学好都不容易。
六、禾千先生作品欣赏
1、禾千先生擅长书法,精通诗词歌赋。书法真、草、隶、篆五体兼修,在书法界享有盛誉。
2、他对隶书情有独钟,汉隶《史晨碑》、《乙瑛碑》等名帖是他几十年不断临习的重要课程,每临习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3、在创作中他不仅继承传统还坚持创新,禾千的创新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他常说,艺术创作须从美学观念改变动手,只着眼于技法的单纯变换,是不可取的。
七、乙瑛碑的年代
《乙瑛碑》是刊刻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百石卒史碑”“孔龢碑”“孔和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1]
《乙瑛碑》为方首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无额,碑文18行,每行40字,记录了鲁相乙瑛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一人来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属于纪事性的祠庙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碑”。[2][3]书法上,其书体方整,结构严谨,笔势刚健,书法雄劲,字取横势,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笔画呈弯弧,波尾大挑,折角圆和,波势蕴柔,中敛旁肆,潇洒飞逸,气韵盎然,被近人推为东汉绮丽书派的代表,是汉隶成熟的标志碑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