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培训学校(园丁与木匠)

时间:2025-04-16 18:59:23 作者:水韵 热度:

木工培训学校(园丁与木匠)

2021年上半年某高校做过一个关于兴趣班的调查报告。调查发现超过80%的人都曾经在孩童时期参加过兴趣班,平均每个人的兴趣班数量在4门左右。

兴趣班已然成为童年生活的“标配”。

现在的家长、学校、培训机构,正在像工厂一样,孜孜不倦的把孩子制造、加工成未来的“成功人士”。

2020年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有7.4%。这些数据都反映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想要去培养一个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事实与父母期望恰恰相反,孩子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父母的辛苦付出,换来的却是大量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呢?父母按照成功标准去培养孩子难道有错吗?

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艾莉森•高普尼给出了答案。

艾莉森•高普尼是一位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和发展研究领袖。

她站在十万年人类进化的时间和空间纬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父母们需要放下把孩子打造成某个样子的想法,要根据人类的发展特点去养育孩子。未来的环境充满变化和不可预测。只有像园丁一样,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生长环境。孩子才能掌握这门人类进化的最高武器,也就是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

这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这也是她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想告诉读者的内容。


童年转瞬即逝,却又深深影响人类发展

在自然界,有一种充满智慧的鸟儿。它可是唯一会使用工具的鸟类。

每次当它觅食的时候,它就会用她灵巧的喙,去啄断一截树枝。然后再仔细去除树枝上的叶子,只留下倒刺。

只见它熟练的衔起树枝,在爬满昆虫的树干上搅上一搅,昆虫肉串就做好了。看着它大快朵颐,其他鸟只有流口水的份。

科学家给这个智慧的生物取名叫新喀鸦。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新喀鸦在众多鸟类中脱颖而出呢?

动物学家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给出了答案。

新喀鸦一直要依赖父母喂食两年之久,这对鸟的一生来说,是相当长的时间了。在这两年里新喀鸦只需要耐心练习使用树枝,直到最终掌握这项高超的觅食技能。

长时间的练习让新喀鸦的大脑比其他鸟类、家禽都要大的多,自然要聪明的多。

人类也是一样。童年时光,给了每个孩子大量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这是人类能够在生物进化中成功突围的重要因素。

艾莉森•高普尼克和她身边的科学家研究得出一个结论: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孩子在被保护的儿童期探索的越充分,这些经验在成年后也容易被运用。

新喀鸦成功觅食的原因不过有两点,成鸟耐心的喂养和幼鸟不断的练习。事实上这两点对人类儿童同样适用。

在儿童时期,父母对待孩子越有耐心,孩子拥有学习和练习的机会越多,在成年后的各项表现就越好。

曾经有个朋友在群里问了一个问题,孩子快三岁了,各方面发育都很正常,可是就不会说话,她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网友A说:“你可以多放放儿歌,让他跟着一起唱。”

网友B说:“你试着多跟他说话呀,跟他互动起来。”

朋友说:“大家说的这些方法我都试过了,可是他还是不爱说话,愁死了。”

这时,网友C问到:“你能详细描述一下,孩子平时在家的生活吗?”

朋友说:“每天起床后,他都不用干什么。我会帮他穿衣服,奶奶帮他刷牙洗脸,爷爷会给他喂水喂饭,还会带他去小公园玩。可以说饮食、睡眠、运动都很均衡,全家照顾他都无微不至了。”

网友C说:“问题就出在照顾的无微不至上,你们把什么都做好了,孩子已经不需要开口说话了。以后,你们别把什么都做完,让孩子主动来要,说话机会多了就会说了。”

朋友大吃一惊,但表示还是愿意一试。

过了一段时间,她在群里发了一个大红包,兴奋对大家说,孩子开口次数变多了,语言表达有了很大进步。

朋友孩子说话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要想掌握某个技能,没有大量充分的练习是不行的。如果能够提前了解到这一点,朋友的孩子说话也就不会绕弯路了。

好在现代科学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了更多的研究和结论。艾莉森•高普尼在《园丁与木匠》中,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孩子会从听、看、玩、练四个方面进行学习成长。这也是适应人类儿童发展的四个养育方向。

孩子通过听觉学习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段经典场景。

兰彻(阿米尔汗饰演)有一次无意中说了一句“All is Well”。结果女友姐姐肚子里的胎儿就开始踢脚。后来,女友姐姐经常对着肚子说这句话。

在孩子出生时遇到危险,大家用尽办法都不能让孩子呼吸。这时,队友鼓励产妇,说了一句“All is well”。

结果,孩子神奇的开始踢脚,然后哇哇大哭起来,他转危为安了。

医生早就发现,胎儿从6个月起开始有了听力。他们在妈妈的肚子里就能听到外界的声音。有时候外界声音刺激过大,他们也会在腹中焦虑不安。

现在的妈妈们也都早早的听上莫扎特,还让爸爸抽空陪胎儿说话。从胎儿起就用声音和孩子培养感情。

胎儿期的孩子通过听觉已经开始了学习。

儿子扬扬出生了。他躺在摇篮里睡觉,我在厨房做饭。听到他开始哼哼唧唧,我立刻大声的回应他:“妈妈在这里呀,妈妈马上来喽”。

听到我的声音,有时候他会更大声的哼唧来回应我,有时候又会安静下来吧唧吧唧吃手指。

换尿布的时候,我温柔的跟他说话:“宝贝尿啦,不舒服啦,我们一起来换尿不湿哦”。穿衣服的时候,又说:“我们一起穿衣服啦,伸左边的胳膊,再伸右边的胳膊。哇偶,穿好啦,宝贝可真厉害呀。”

大概每一个妈妈都跟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吧,缓慢的语调带着暖暖的爱意。

孩子在充满爱的回应中,与母亲产生了深深地安全依恋关系。

现代发展心理学曾讲到,对孩子需求敏感及时的响应,孩子就能和养育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听觉是帮助孩子获取响应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孩子在形成安全依恋关系中的重要来源。安全的依恋关系,则是未来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成长学习的重要基础。


孩子在观察中学习

儿子扬扬在刚出生两个月时,我发现他经常盯着墙上一幅黑白色彩的画。一看老半天,还边看边乐。

这个时候的孩子最多也只能看到60厘米呀,为什么对黑白图案情有独钟?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团队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黑白图案的边缘象征着物体的边缘。孩子正在通过物体的边缘了解事物。他们在学习建立外部事物的概念。

别看孩子小,他们已经通过观察在探索世界了。

小时候,扬扬奶奶每次做饭,扬扬就会跑进厨房。他拿起自己的玩具铲子,模仿奶奶炒菜的样子玩起来。隔壁家的女孩,每次来我们家总是带着她的芭比娃娃。她还会像妈妈一样照顾娃娃。

孩子天生就具有了学习能力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学习。

曾经实验员跟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做过互动。他拿起一个玩具想把玩具拆成两半,可惜每次都从两端滑落了。这时,孩子拿起了玩具,他并没有模仿手指滑落,而是直接尝试拆开玩具。

科学家们有了新的结论:孩子不仅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但是,他们无效的动作可不会去模仿,他们天生就具有修正的能力。

这些都给我们大量的育儿启发,去适应儿童的发展特点,在生活中给予丰富的视觉刺激,帮助发展大脑神经元。同时,也要做好自我行为榜样,他们可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


孩子在玩耍中学习

家中来了几个跟儿子同龄的小男孩。他们一会在沙发上蹦跳,一会又开始躲猫猫,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打打闹闹。

忽然,有个孩子抬起的手臂打到同伴的眼睛。同伴不依不饶,说对方一定是故意的。他们争的脸红脖子粗,最终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他们又来玩了。这次大家更开心了,因为打人的小伙伴带了一套桌游卡。他说,我们这次玩个安静点,这样就不会有人受伤了。这次,我们让老桑桑(上次被碰到眼睛的小伙伴)先选。

玩耍时的磕磕碰碰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反而,他们会从中积极做出改变和调整。

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作者说,打闹游戏并非毫无意义。不管是动物界幼崽,还是人类儿童的打闹玩耍,都关系到他们长大后的社交能力。

孩子在游戏世界中学会理解他人,开始尝试共赢。这是社交的开始的地方。

科学家曾经对小白鼠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组幼鼠放在实验室的笼子里,笼子里除了吃的什么也没有。另一组幼鼠则被放置在一个大的生态缸中。科学家给它们装了玩具架,迷宫,供它们玩耍。

在幼鼠成年后,科学家发现它们的大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幼时玩耍的老鼠大脑前额叶皮质变得很厚,而没有玩耍的老鼠就要薄很多。相比之下,玩耍的老鼠更聪明也更敏捷。

神经学家发现,玩耍时老鼠大脑中会产生一种类似胆碱类的神经递质。它会极大的刺激了大脑的神经发展。正因为这些化学物质让老鼠变得更加灵活聪明。

这个研究结果对其他动物也是如此,包括人类。

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把孩子的游戏带到了另一个高度。他认为,孩子天生就生活在游戏世界中。孩子不仅在游戏中学习、成长,也能在游戏中修复自己的情绪。父母如果经常与孩子一起玩耍,还会获得最好的亲子关系。

玩耍,是人天生的本能。

和孩子一起尽情玩耍,这应该是比上兴趣班更重要的事了。


孩子边练边学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她曾经观察到一个3岁的小女孩,不停地把一些圆柱体放在不同的容器中,然后再不停的把它取出来。

这些圆柱体大小不同,正好可以放进那些容器对应的孔里。这个小女孩一直做了42遍,才心满意足的结束。

蒙台梭利说:“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孩子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学习。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在书中讲到,学徒训练是历史主流的教育方式。

学徒会用心观察师傅,从尝试简单的动作到最后完工。而师傅常常在旁指导,让他重新再做一次。随着每一轮的模仿、练习和评价,学徒者的技能都会越来越熟练。

日本有一个经典的禅宗故事。

讲的是有个叫柳十郎的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剑术大师半藏的指点。半藏却让他去厨房烧饭。

第一天,当柳十郎在厨房切萝卜的时候,半藏突然出现,并且用一把大木剑猛击他,还没有任何解释。

这样的情况一连好几个月,每次半藏的出现都是出乎意料。就这样练习了三年后,柳十郎在厨房的时候永远保持警觉,双脚时刻警惕,随时准备躲避。

直到此时,半藏才宣布柳十郎可以开始训练了。柳十郎最终成为了日本最伟大的剑客。

柳十郎和半藏是一组标准的学徒式训练方式。没有柳十郎艰苦的训练,没有半藏对柳十郎的指导,他们都无法收获最终的成功。

就像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所说的一样:杰出的人物都是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才成功的。他们在漫长而艰苦的练习过程中一点点改进,最终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

儿童都擅长观察和模仿。他们和一个技能熟练的成年人在尝试和犯错中不断循环的时候,他们都能学的特别好。


写在最后:

艾莉森•高普尼克说,了解科学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我们免于遭受伪科学之苦。

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结合人类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符合人类发展的养育之道。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做园丁,而不是木匠。

只有园丁才能知晓每个植物的生长特点,为它们创造不同的成长条件。不管四季交替,还是恶劣天气,花园里永远都是生机盎然

顶级科学家告诉我们的四个儿童成长发展特点,就是我们做园丁的指导手册。

站长声明:以上关于【木工培训学校(园丁与木匠)- 】的内容是由各互联网用户贡献并自行上传的,我们新闻网站并不拥有所有权的故也不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您发现具有涉嫌版权及其它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至:1@qq.com 进行相关的举报,本站人员会在2~3个工作日内亲自联系您,一经查实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的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