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成宫醴泉铭的书法特征
《九成宫醴泉铭》,唐代书家欧阳询所书。
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九成宫》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其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
《九成宫醴泉铭》的用笔特点:
1、《九成宫》用笔存魏碑笔意。
点画朵成三角形,转折之处多用顿挫,方折劲健,方肩硬朗。方中带圆,方圆融合,仪态秀润。
2、笔画粗细匀称,运笔沉稳。
不像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笔画的粗细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而非刻板单调。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撇,瘦劲挺秀。
3、用笔又多沉稳内敛。
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出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
4、多用点画置换,变化灵动,饶有趣味。
有的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借魏碑笔势,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有的参行书笔意,以点代横竖,活泼灵巧。
二、简述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九成宫的书法特点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九成宫醴泉铭》书法特点:
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九成宫醴泉铭局部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三、九成宫醴泉铭的特点
1、《九成宫醴泉铭》用笔存魏碑笔意,点画朵成三角形,转折之处多用顿挫,方折劲健,方肩硬朗。方中带圆,方圆融合,仪态秀润。
2、笔画粗细匀称,运笔沉稳,不像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笔画的粗细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而非刻板单调。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撇,瘦劲挺秀。
3、用笔又多沉稳内敛。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出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
4、多用点画置换,变化灵动,饶有趣味,别具一格。有的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借魏碑笔势,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有的参行书笔意,以点代横竖,活泼灵巧。
四、九成宫醴泉铭是什么书体
九成宫醴泉铭是繁体,《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县。《九成宫醴泉铭》碑原碑现藏于碑亭国家4A级景区(今陕西宝鸡麟游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全碑共24行,行满50字。碑高2.44米,宽1.18米。宋代碑帖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成宫醴泉铭》碑被称为“三绝”碑,及唐太宗的事儿,魏徵的词儿,欧阳询的字儿。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铭”。
五、《九成宫醴泉铭》书法解析
《九成宫醴泉铭》高华浑补,体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
《九成宫醴泉铭》平直中又有精细变化,撇捺用圆笔,钩多用隶法,直钩出锋较短,弯钩曲圆,结体窄长,写得工整刚劲,法度森严,结体上下匀称,用笔峭劲稳重,结构看似平稳端正,而横画多稍向上取势与结构组合使人感到险峻欹斜。
这种稳重寓险,险中求稳的结构特点正是欧楷的鲜明个性。此碑竖画伸展,结构长方,左右对应竖面往往呈内凹之势,更显得字形耸立挺拔修长。
六、欧阳询的书法有何特点
欧阳询书法主要特点是:
一、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笔势灵活生动。
二、用笔精细,动作幅度小。
三、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特别是横竖划的起笔,多用凌空取势,折锋起笔,收笔亦须回锋。
四、点画呼应,笔势连贯,相同的点画并列要求变化。
五、钩画特殊,竖钩形小而丰满;竖弯钩取法如隶书“波华”;而心钩波钩则翻笔如魏碑。
六、树画多与字心取相背之势,这与颜体之外拓刚好相反。
七、捺画中平捺的落笔多用折笔藏锋,斜捺的落笔多为露锋。而且捺脚都驻笔成方,提笔出锋,弧度很小。
欧体风格是承上启下的,上存篆隶笔意,又含魏晋遗风。笔画如隶如草,笔势险中生奇。
七、九成宫醴泉铭字体结构特点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字体结构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结字中宫紧收,法度森严。结字既严整精敛又不过于僵硬死板,使每一个字在严整的规则和法度上不失灵巧和生动的姿态和气息。在整体气度上雍容和平,骨清气爽。是欧阳询楷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